LA研究 | 王敏 宋昊洋 汪洁琼 | 如何提升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需要多层级、动态化的供需智慧调控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2年第10期 P109-114
王敏,宋昊洋,汪洁琼.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宏微观比较与供需智慧调控: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10):109-114.
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宏微观比较与供需智慧调控——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
王敏
女 / 博士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水绿生态智能分实验中心联合创始人 / 研究方向为蓝绿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城市绿地与生态规划设计、韧性景观与城市可持续
宋昊洋
女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汪洁琼
女 / 博士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 /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水绿生态智能分实验中心联合创始人 / 研究方向为水生态、水绿生态智能、生态系统服务、城市生态修复规划与设计
作者写作心得
摘要
在城市减量提质的发展背景下,面向居民日常游憩需求,优化城市公园供给效能是提升公园总体满意度的关键手段。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采用问卷调研、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分析,厘清城市公园总体规模、分布形态等宏观空间布局特征与景观空间、设施支持和维护管理等微观场地设计特征对居民总体满意度的影响规律;进一步聚焦高密度城区,比较宏观和微观2种尺度的影响因素在建成空间供给干预下的动态优先级关系,揭示城市公园供需智慧调控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1)整体上,宏观空间布局特征和微观场地设计特征的游憩服务供给效能基本一致;2)高密度城区中,微观场地设计特征具有更高的供给效能。基于此,提出提升昆山市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的多层级、动态化供需智慧调控策略,即扩大绿地规模、增强绿地集聚性、拓展立体景观空间、增设健身服务设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等,为更高效地优化居民游憩体验提供借鉴。
关键词
风景园林;城市公园;供需匹配;供给效能;调控策略;满意度
在城市减量提质的发展背景下,面向居民日常游憩需求,优化供给效能是提升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的关键手段。现有研究多认为公园要在宏观空间布局和微观场地设计2个层面满足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但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绿地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升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亟须抓住核心影响因素,实现精准优化。
1 供需关系视角下提升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的实践路径
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是居民对城市公园所提供服务的真实反馈,既受制于宏观空间布局,又受微观场地设计的影响;既涉及供给主体和需求群体,又与供给方式及其周边干预因素相关。因此,提升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需要探索宏微观层面上动态变化的供需智慧调控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如何理解城市公园作为多尺度嵌套的公共服务资源,亟待通过宏微观层面的供需智慧调控实现居民游憩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匹配。城市公园既要在空间布局上满足居民就近、舒适等人性化需求,又要在内部环境设计和设施设置上丰富居民的游憩体验。但城市公园开发建设和运营维护都需要投入具有公益属性的土地、资金和人员,盲目的过量投入只会造成城市发展资源的内耗。因此,须思考在宏微观2个层面影响城市公园供需匹配的关键因素,实现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的精准提升。
2)如何理解城市公园作为稀缺的近自然生态空间,亟待通过动态变化的供需智慧调控提升公园的供给效能。城市建成环境具有一定的供给干预效能,造成了城市公园供给能力及居民供给期望的差异。在不同城市空间,公园规模及其资源潜力不同,居民对公园布局与服务的期望和感知判断也不相同。城市公园所在地段的既有设施和交通环境也影响了对公园的游憩吸引力和居民需求的判断。因此,须梳理在不同发展情境下影响因素的动态优先级关系,实现动态化供需智慧调控。
基于此,本研究一方面要厘清城市公园宏观空间布局与微观场地设计对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机制,锁定关键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城市建成环境对城市公园供需关系的动态干预影响,进一步聚焦高密度城区,识别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宏微观影响因素的动态优先级关系。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昆山市城市核心区及西部副城的部分地区选取46个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图1),主要遵循3个筛选原则。1)公园类型及规模,公园类型包括游园、社区公园、综合公园。其中,社区公园根据规模大小细分为1~5 hm2和>5~10 hm2 2种,综合公园根据规模大小细分为>10~50 hm2和>50 hm2 2种。2)公园区位,选取邻近居住用地和服务对象以周边居民为主的公园,且多数分布在建设强度较高的中心城区。3)公园到访率,公园应常年开放并具有较为丰富的游憩活动。
1 研究对象分布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研与总体满意度测算
问卷调研于2019年7月13—17日进行。调研时段涵盖工作日和周末,集中在清晨和饭后散步时间,气温较为适宜。调研问卷分为3个部分:1)受访者的基本信息;2)受访者对所在城市公园的总体满意度评价;3)受访者对城市公园景观空间品质、设施支持水平、维护管理水平的满意度和重要性评价。满意度评价和重要性评价均采取5级量表进行测度。笔者共发放问卷660份,回收有效问卷645份,有效率为97.7%。对全样本、高密度城区样本和公园类型分组样本的研究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数据均满足样本信度条件。本研究对每个城市公园各受访者的总体满意度求平均值,用于表征各个城市公园的整体服务质量。
2.2.2 空间数据采集与测算
结合昆山市公园现状与相关文献梳理结果,本研究以城市公园为圆心划定500 m半径服务范围,在公园空间布局特征层面、场地设计特征层面提取9个自变量,讨论其与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的关系。并选取容积率、公共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密度和城市路网密度3个区位特征指标,探究公园周边人口密度、设施配置和交通组织对于城市公园服务的供给干预影响。
在空间布局特征层面,本研究选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表征总体规模特征,选取居民游憩机会加权指数、平均斑块面积表征分布形态特征,并采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进行空间采集和测算。在场地设计特征层面,本研究选取植被覆盖特征、场地亲水特征表征景观空间品质,选取休憩设施质量、健身设施质量表征设施支持水平,选取维护与智慧管理能力表征维护管理水平。上述指标来源于问卷上各项满意度和重要性乘积。
2.2.3 模型构建与检验
本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模型分析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的宏微观影响因素,以有效解决建模时的共线性问题。将9个自变量和500 m半径服务范围内居民对于城市公园的总体满意度纳入全样模型,引入对城市公园区位特征的分析,构建高密度城区样本的回归模型,横向对比全样本模型,揭示影响城市公园供给的关键因素。
3 结果与分析
3.1 总体满意度分析
分析受访者的基本信息,有379位(58.76%)年龄在31~60岁,占比最高;61位(9.46%)年龄<18岁;103位(15.97%)年龄在19~30岁;102位(15.81%)年龄>60岁。多数受访者步行到访公园(73.03%),到访花费时间在10 min以内(74.08%),几乎每天都来公园(45.07%),且停留时长超过1h(50.66%)。数据表明:城市公园的调研对象以附近居民为主,且受访者对于公园高频率、长时间的使用特征,能支撑其对公园供给服务评价的精确性。
46个城市公园的总体满意度数据呈现正态分布,平均值为3.83,中位数为3.75,在空间分布和公园规模上具有一定的分异情况(图2)。从空间分布来看,总体满意度较高的公园主要分布在建设开发强度较低的城市中心区边缘与东区,如中心湖公园、合丰公园、景王公园等;在高密度中心城区,公园总体满意度普遍较低。从公园规模来看,综合公园的总体满意度整体高于社区公园与游园,得分最低的马鞍山路带状公园、合兴公园、弥敦城公园均为规模较小的公园,而生态森林公园、中心湖公园等综合公园总体满意度普遍较高。
2 研究对象的总体满意度
进一步分析人群特征与总体满意度的关系,将受访者年龄、到访花费时间、使用频率、活动时长分别转化为有序分类变量,与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与总体满意度无显著相关性,说明本研究样本中不同人群特征受访者对于日常使用城市公园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基本一致。
3.2 宏微观影响因素供给效能的整体分析
针对全部46个研究对象,构建PLSR模型1(表1)。结果表明,空间布局特征的解释力占比为47.6%,场地设计特征的解释力占比为52.4%。整体上,宏观空间布局特征和微观场地设计特征的供给效能基本一致。在空间布局特征层面,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平均斑块面积指标对公园总体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解释力占比分别为13.1%和15.3%;在场地设计特征层面,维护与智慧管理能力对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解释力占比为21.3%。在现阶段下,宏观层面的绿地规模特征和分布特征、微观层面上的管理服务水平是影响昆山市城市公园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表1 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与宏微观影响因素的 PLSR 模型分析
3.3 高密度城区中宏微观影响因素供给效能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选取3个区位特征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30个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对象分布在昆山市的高密度城区,普遍呈现周边人口集聚、基础设施丰富且交通可达性高等特征。
针对筛选出的30个研究对象,构建PLSR模型2(表1)。结果表明,空间布局特征的解释力占比下降至40.7%,场地设计特征的解释力占比上升至59.3%,说明微观场地设计特征具有更高的供给效能。在空间布局特征层面,游憩机会加权指数能对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解释力占比为13.8%;在场地设计特征层面,城市公园的场地亲水特征、健身设施质量、维护与智慧管理能力能对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解释力占比为14.1%、14.1%和23.4%。虽然休憩设施质量对公园总体满意度也有重要影响,但解释力较低,只有6.9%。因此,在高密度城区,居民更加关注城市公园内部的景观特征、设施配置和服务水平,合理布局小体量公园并与城市慢行网络衔接,有利于形成功能互补与协同,提升居民的游憩体验。
4 提升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的供需智慧调控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公园管理服务水平、绿地规模特征和分布特征是影响昆山市居民总体满意度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建设强度提高,城市公园规模紧缩,居民的主观游憩需求日益强烈,居民对城市公园服务的需求重点逐渐从宏观的空间布局层面转向微观的场地设计层面。因此,面向城市突出的绿地资源供需矛盾,供需智慧调控要兼顾供需匹配的层级性和动态优先级关系。供需匹配的层级性要求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在宏微观层面协调空间资源配置和场地服务供给,满足居民的切身需求;供需匹配的动态优先级关系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城市公园供需关系的复杂性,跳出“就公园论公园”的传统规划设计思维限制,以更加系统、全面的目光来审视城市公园和周边建成环境在社会服务供给方面的竞合关系。供需智慧调控策略分为以下两方面。
4.1 整体调控策略
为了整体提升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要重点协调绿地空间资源配置,优化公园管理服务水平。在宏观布局层面,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空间建设维度和社会经济维度,将城市公园分级、分类、分片区进行布局,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人口结构等特征,尽可能地扩大绿地规模,增强绿地集聚性。如在建设开发强度较低的昆山市中心城区南部和北部,可集中建设中大型综合公园。在微观场地层面,应着力提升公园的管理服务水平,激发居民对城市公园公共空间的认同感,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的亭林园、水秀公园等老公园,要积极推行社区共建,建立起健康、高效、长久的互动运作机制。
4.2 高密度城区调控策略
对于高密度城区,城市公园存量更新要重点优化绿地内部的服务供给,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服务效益间的协同增效。对于马鞍山路带状公园、滨江公园等带状公园,居民总体满意度普遍较低,应尝试在立体维度拓展景观空间,采用优化绿地垂直结构、开放闭合式绿地、增设亲水界面、丰富场地游径等策略改善居民游憩体验;对于儿童公园、合兴公园等小微型公园,居民对其设施配置和管理水平的评价不高,应采用增设健身服务设施、加强设施管理维护等策略提升公园服务供给能力。
图表来源:
文中图表均由作者绘制,其中图1、2底图来源于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https://map.tianditu.gov.cn/)。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王敏,彭英.基于游憩机会谱理论的城市公园体系研究: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J].规划师,2017,33(6):100-105.
[2] 毛小岗,宋金平,冯徽徽,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城市公园居民游憩满意度[J].地理研究,2013,32(1):166-17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6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木皓可,高宇,王子尧,等.供需平衡视角下城市公园绿地服务水平与公平性评价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1):10-15.
[5] 于冰沁,谢长坤,杨硕冰,等.上海城市社区公园居民游憩感知满意度与重要性的对应分析[J].中国园林,2014,30(9):75-78.
[6] 王敏,邱明,汪洁琼,等.基于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的上海苏州河滨水空间文化性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分析与优化[J].风景园林,2019,26(10):107-112.
[7] 陈秋晓,侯焱,吴霜.机会公平视角下绍兴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J].地理科学,2016,36(3):375-383.
[8] 王敏,朱安娜,汪洁琼,等.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配置供需关系:以上海徐汇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9,39(19):7035-7046.
[9] 陈樟昊,黄甘霖.城市绿地供需的差异与联系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20,31(11):3925-3934.
[10] 刘颂,杨莹,贾虎,等.基于多源数据的上海城市公园使用满意度关键影响因素[J].中国城市林业,2020,18(2):51-56.
[11] 曹磊,朱丽衡,霍艳虹.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公园环境安全评价:以唐山市南湖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3):80-85.
[12] 姚雪松,冷红.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公园游憩空间满意度研究:以长春市为例[J].建筑学报,2017(S1):32-37.
[13] 翟宇佳,吴承照.基于满意度的城市公园场地与设施配置定量研究:以上海市15座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21,37(9):36-41.
[14] 魏伟,周婕,罗玛诗艺.“城市人”视角下社区公园满意度分析及规划策略:以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街道为例[J].城市规划,2018,42(12):55-66.
[15] 王忙忙,王云才.平衡还是匹配?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公园绿地供需关系多情景分析与优化[J].中国园林,2021,37(7):37-42.
[16] 何继新,陈真真.公共物品价值链供给治理内涵、生成效应及应对思路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18(2):38-48.
[17] SEN S, GUCHHAIT S K. Urban Green Space in India: Perception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and Psychology of Situatedness and Connectednes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1, 123: 107338.
[18] RIECHERS M, BARKMANN J, TSCHARNTKE T. Diverging Perceptions by Social Groups on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d by Urban Gree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8, 175: 161-168.
[19]匡晓明,黄玥,陆勇峰.效益提升视角下老旧社区绿地优化策略研究[J].住宅科技,2021,41(12):14-19.
[20] GÓMEZ E, BAUR J W R, HILL E, et al. Urban Parks and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15, 47(3): 388-398.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 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23] 张雪霞,吴升,赵志远,等 .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小活动空间人群空间分布特征[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1,23(8):1433-1445.
[24] 关芃,徐小东,徐宁,等.以人群健康为导向的小型公共绿地建成环境要素分析:以江苏省南京市老城区为例[J].景观设计学,2020,8(5):76-92.
[25] 李坤洋,鲁琳.基于POI数据的城市绿地服务空间分布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40(6):75-80.
[26] 周聪惠,张彧.高密度城区小微型公园绿地布局调控方法[J].中国园林,2021,37(10):60-65.
[27] 翟宇佳,吴承照.城市公园总体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识别:基于不同年龄组使用者的分析[J].风景园林,2021,28(5):57-62.
[28] 王兰,张雅兰,邱明,等.以体力活动多样性为导向的城市绿地空间设计优化策略[J].中国园林,2019,35(1):56-61.
[29] 戴颖宜,朱战强,周素红.绿色空间对休闲性体力活动影响的社区分异:以广州市为例[J].热带地理,2019,39(2):237-246.
[30] 王惠文.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31] LUEDELING E, GASSNER A.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for Analyzing Walnut Phenology in California[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2, 158-159: 43-52.
[32] 金自恒,高锡章,李宝林,等.川渝地区空气质量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学报,2022,42(11):4379-4388.
[33] 金云峰,高一凡,沈洁.绿地系统规划精细化调控:居民日常游憩型绿地布局研究[J].中国园林,2018,34(2):112-115.
[34] 骆天庆,傅玮芸,夏良驹.基于分层需求的社区公园游憩服务构建:上海实例研究[J].中国园林,2017,33(2):113-117.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LA专题 | 岳邦瑞 钱芝弘 | 如何分析生态系统服务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研究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途径可能有哪些?
LA研究 | 韩锋 郭晓彤 杨晨 |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协同——以武陵源中湖乡为例
LA专题 | 王云才 李烨 盛硕 | 诗河重生:关于富春江的历史文化景观服务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2年10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邓泽宜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李清清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